欢迎访问聊城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博雅弘毅堪重任 通变笃实以致远

作为聊城大学最早建制的学院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文学院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高举人文旗帜,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培养思想文化和实践创新人才,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镇。

“博雅、弘毅、通变、笃实”是文学院的院训,也是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 《 后汉书 》有云:“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博雅”,乃 谓学识渊博,品行端正。“ 弘毅”则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通变”乃通晓变化之理,引导广大莘莘学子不拘常规,与时俱进。而“笃实”,则告诫学子要脚踏实地,潜心治学,切勿飘飘然而无所止。文学院的院徽,是以篆刻手法,在一红底椭圆的印章之内,刻出一个篆体的“文”字。既彰显了文学院厚重古朴的文化内涵,又将“文”学院的名称包含其中,可谓意蕴深远、别有韵味。

一、发挥精神凝聚力,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书香文化学院”

在院训精神文化的引领浸润下,文学院一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一面注重 培养文学院学子的知识内涵、人文修养与实践创新能力, 形成了脚踏实地、潜心治学的科学精神与博学弘毅的人文精神。其中 以石兴泽教授为代表的 积极进取、坚忍肯干的 “骆驼精神”,成为了全院乃至全校治学之风的典范。

为深入推进内涵和精神文化建设,学院以 建设“书香文化学院”为目标,着力实施推进大学生 “阅读百部名著工程”, 全体教师身体力行,并倾情指导带动广大学子好读
书,多读书。九年来,学院累计投资 20 多万元建设了学生图书室、阅览室,组织了“追忆名家经典诵读”、读书交流报告论坛、课题研究、“心随大师”学习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教师“书香之家”、学生“书香班集体”、“书香宿舍”、“书香大学生”评选活动 , 每年产出上千篇优秀书评作 品,有些通过校报“书香圃萃”专栏、学院“书香文化长廊”与全校师生分享,有些在各级竞赛中获奖。 2008 年,学院师生自发成立了“季羡林著作研读会”,旨在更好地学习先生的学问,传承先生的精神。同时, 省市两级 楹联 教育基地暨 楹联 文化研究中心落户文学院,广大师生大兴楹联创作、交流、研究之风,亦为文学院以至聊大学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又一个广阔的平台。文学院已经在全院 形成了浓郁的读书之风、研究之风、思考创作与学习分享之风,对 大学生的德育、美育、人文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

二、发挥环境感染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走进文学院楼内,处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一进门厅,正中便是嵌有学院院训的“形象墙”;走廊上方悬挂有“谦谨恭敬”“淡泊宁静”“抱诚守真”“和合友爱”“天道酬勤”“秀外慧中”等载有文学院精神的文化标识牌;楼梯拐角、教室墙壁等显要位置张贴着读书治学格言与文明礼仪告语;一楼陈列有 全校最大的资料室,使用面积 603 平方米。包括 1 个阅览室、 3 个综合书库、 3 个过期报刊库、 3 个专业书库、 1 个电子音像资料室、 1 个学生图书室等六部分,藏书 10 万余册,现刊 350 余种,报纸合订本 1000 余册, 过期期刊 13000 余册。 二楼大厅,中西文学大家、学院教授、优秀毕业生的风采使观者起敬,见贤思齐。巨大的屏风、宽阔的山水画更是寄托了毕业生对于母校以及文学院的深厚感情。文学院教学楼周围同样充满了人文色彩。视远崇高的鲁迅雕像矗立在学院的楼外,鲁迅先生身后是花树繁多、环境优雅、适合学子学习、休息的“文心花园”,一块块青石板拼成象形“文”字,凸显了文学院以“文”为本,以“文”立身的传统追求。楼南侧是“姐妹同读”的主题雕像与“凤栖林中、凰歌九天”的栖凤林,文学院的师生用心通过“栖凤林文化驿站·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其打造成一处有思想、有文化、省内知名的户外育人文化阵地。

三、发挥制度保障力,保障安全秩序文明环境

早在 2004 年,文学院便召开了全院学生工作大会,提出了“安全、秩序、文明、成才”的学生工作指导方针,并在这一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先后制定了《文学院安全秩序保障工作实施意见》、《文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学生专业技能达标测评实施意见》《学区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政策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催生了“大学生素养教育”、“文学院学生专业技能全能培养”、“学习与分享”、“学长一帮一”、学生社团、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品牌。文学院培养的学生也以基本功扎实、有内涵与人文精神而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 发挥行为塑造力,润育学子,打造“人才素质学院”

(一) 以专业技能全能养成为代表的专业实践在坚持中提高学生技能素质

专业实践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文学科学生自 1993 年便开始了“普通话”、“演讲”、“写作”、“书法”、“阅读”等五项技能的全面训练与达标测评。至新时期,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文秘教育专业增加“摄影摄像”“现场播报”“办公自动化”等技能实务,这些都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并受益终生的必修课。

走进该院教学楼,每层走廊都装有习练粉笔字的黑板,教室阅览室里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赛场上洋溢着学子演讲的激情,院内外活跃着学生记者、秘书跋涉的身影,第二课堂活动室里陈有一本本学子优秀作品集。在这种“练-测-评-改”、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动态教育过程中,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学院的文化不断丰富积淀。

(二)以大学生义务支教团为代表的社会实践在坚持中提升学生品质

聊城大学文学院注重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为学生搭建社会锻炼的平台,使学生素质在校内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拓展和巩固。截止到目前,该院已先后在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聊城堂邑镇、中国运河博物馆等十几处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让大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到基地实践学习。其中赴五里墩繁森 希望小学义务支教已经坚持了十五年。十五年来,该院每年都派出志愿者前去义务支教,先后共有 200 余名大学生参加,辅导学生 2500 余人,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7 年,支教队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支重点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文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包括义务支教、青年学习、扎根社区、服务新农村、文化采风、公益助学、采访调研、好人好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有品质的实践服务体系,育人效果和社会反响良好,活动多次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的关注报道。“让优秀与爱心成为一种习惯”、“永远要做热心肠”等口号亦成为文学院志愿者的不变追求。

(三)以九歌文学社为代表的学生团体在坚持和师生互动中孕育英才

成立于 1998 年的九歌文学社一直高举“延斯文于一线、励志节于千秋”的大旗,以文会友,以文辅仁,文道励学,诚笃树人,负荷事业,裕新文化,先后出版报刊 45 期,组织 大学生诗歌节、文学讲堂、文化论坛、主题征文、文化采风 等文化活动无数,万千学子从中受益。文学社亦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学生社团”、“全国十佳文学社”,其所参与的“培育网络文学 服务校园文化”项目于 2008 年荣 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经过用心的经营,文学院已经培养起学思学会、文心学会、沁园文化中心、学生会、学区学会等五大专业与素质教育社群,学院教师乐意接受学生邀请成为指导教师,牺牲诸多休息时间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正是在这种师生相长的良性互动中,学生团体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成就一批批有素质、有品质的大学生人才。

三十六年艰苦创业,三十六年拼搏进取。三十六年滋畹百亩,三十六年桃李芬芳。一代代文学院人爱院如家,同心勉进,成绩斐然,人才辈出, 走出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贯通、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得者曹桑等一批优秀作家,走出了于茂阳、刘宗超等全国知名书法家,石兴泽、王光东等一批优秀学者,走出了数以万计的基本功扎实,具有内涵、人文精神与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聊城大学文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