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聊城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聊城大学“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情况报告

按照聊大校发[2010]118号文件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组对我校“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对我校文化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汇报如下:
 
一、大学文化建设成效
“十一五”以来,学校党委、行政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20057月《聊城大学文化建设方案》推出后,学校成立了5个项目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了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各个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文化建设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
(一)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学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由大改革、大发展转向大提高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立足全国高校竞争日趋激烈这一严峻现实,着力突出了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全校牢固树立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主要包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观、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学观,等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确立,不仅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先导,更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二)“聊大精神”得以进一步培育和弘扬
建校30多年来,我校秉承齐鲁文化传统并受鲁西运河文化的滋养,艰苦创业、负重前进,逐渐形成了我校自己的精神特质,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进一步确立和发扬“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优良传统,熔铸了“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在近几年的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时刻注重凝练、提升、宣传这种精神,使这种精神深入师生,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三)制度文化建设逐步加强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逐步完善校院系三级二元办学体制,建立了依法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教职工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公开质量不断提高。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实行了校领导定期向全校通报工作制度。制定了《聊城大学章程》、《聊城大学部门、岗位职责和考核奖惩条例》等,提升了我校办学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学术文化继续提升
通过图书馆、教室、报刊等多种媒介营造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打造聊大精品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日趋增多。制定了《聊城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聊城大学学术规范》等,强化了师生的学术道德意识,规范了学术行为。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为载体,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加强了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师生文明素养有所提高。学校设立“聊大讲坛”,积极邀请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来我校讲学,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讲座),在全校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五)校园环境大为改观
学校制定了《聊城大学视觉识别管理手册》,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以及学校标准色、学校名称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等,规范校内建筑、道路与景观命名,逐步完善具有聊大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按照布局和谐、格调高雅的建设原则,高标准、高品位地进行校园景观建设,建筑中设置了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景点、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建造了竹园、栖凤林、西湖、东湖等适宜读书的人文景点,修建了五四广场、青兰台、喷泉广场等适宜开展大型文体活动的文化广场,树立起马克思铜像、鲁迅雕像、孔子圣像、华罗庚塑像、季羡林头像和思想者等艺术雕像,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教室悬挂伟人画像和名人名言,真正使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级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优雅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激励上进的作用。
(六)舆论阵地的文化导向作用充分发挥
学校充分发挥一报(校报)、一馆(展览馆)、两台(电视台、广播台)、两栏(宣传栏、读报栏)、三网(红旗在线、新闻网、校报网)等舆论阵地的作用,引导文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聊城大学报》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假期不停刊的高校校报,在形式上,实现了从四开四版到四开八版、从普通版到加长版、从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的三大跨越。在内容上,开辟聊大论坛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打造出报纸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位,校报连续六年(三届)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网络新闻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栏目到综合新闻网站的转变,历经三次改版,在探索中不断升级,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实现了新闻的严格审查,提高了报道质量。校广播台开通FM100聊大调频广播、0635058短信平台,打开了广播宣传的新通道,增强了宣传效果,同时,加强与全国高校广播联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我校在全国高校媒体中的影响力。校电视台在圆满完成日常节目拍摄、播发的同时,积极开发了《教育周讯》、《059在线》、《倾听》等新栏目,配合学校重要活动,摄制了30余部专题片,承担学术报告现场实况录像和学校重大活动现场直播30余次。展览馆积极开发利用展览资源,致力打造爱校教育平台、对外宣传窗口,接待校内外各类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外宣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重要媒体先后800余次报道了我校的工作成绩与经验,《现代教育导报》、《齐鲁晚报》、省教育厅新闻中心网站等其它媒体报道我校的消息数千条,大大提升了我校的影响力。
二、主要经验
在近年来的大学文化建设中我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主要经验是:
(一)正确的发展思路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根据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我校实际,我们研究制定并颁布实施了《聊城大学文化建设方案》。这一方案明确了我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并对组织实施作出明确安排,强调了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对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调研情况分析,《聊城大学文化建设方案》符合我校实际,基本内容涵盖面宽,组织分工周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一《方案》不仅为我们以往的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也将对我校今后的文化建设发挥长期的指导作用。
(二)党委、行政重视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在历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教代会和工代会报告中,均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其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对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师生活动场所、舆论阵地等进行了重点建设。学校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确保了文化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
(三)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适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提升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这是我们能够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文化的先决条件。
(四)全员参与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涉及学校各部门、单位,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浩大工程。我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系统建构,统一布局;注重各部门、校内外力量的协调整合;广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营造人人重视、关心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文化建设意识,注重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使文化建设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校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大学文化建设组织的工作机制、活动方式有待完善。
学校文化建设组织的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期早日形成以理想、责任、义务的高尚教育理论为出发点,从校风、教风、学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入手,领导者---教师---学生---职工逐级逐层协调进步的全员建设校园文化的良性工作机制;大学文化的活动方式仍有待于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者、管理组织机构、社团、学会、文艺团体等组织的作用,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体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到目前为止,我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领导机构还不健全,致使我校相应的工作开展缓慢。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的网络文化运行与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2、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特别是与我校实际相结合的对策性研究较为薄弱,文化建设各项目组开展工作不平衡。
由于政策导向、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比较少,成果也不多。特别是与我校实际相结合的对策性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文化建设各项目组都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以科技学术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基本内容的行为文化建设项目组工作相对突出。但是总体来讲,各项目组开展工作还不平衡,各组之间的工作有很大差距。
3、各单位及师生员工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师生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学文化建设只是宣传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任务的狭隘意识,致使各单位及师生员工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均不相同。大学文化实质上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因此,师生员工理应是大学文化的主体和主导,但在学校文化实际建设工作中师生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学校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些根本性内容不够稳定。
一方面,我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另一方面我校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建设起步比较晚,致使目前我校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大学文化建设的很多工作仍在研究和摸索中,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些诸如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根本性内容还不够稳定。
5、学院和部门文化建设滞后,特色尚不突出、鲜明。
2005年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展开,而学院和部门的文化建设很少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进行系统性建设。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投入不足,因此工作进展情况不平衡,特色亦不突出、鲜明。
6、大学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大学文化涉及到学校的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范围之大、任务之重和斥资之巨是可想而知。而在实际工作中,投入到大学文化建设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相应的建设与管理基金。
(二)建议与对策
大学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从长计议,顶层设计,大力倡导,全面实施。所谓从长计议,是因为文化特色是长期积淀的结果,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所谓顶层设计,是指理想文化层面,需要从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方向上对大学文化的主体走向进行规划,从而指导实存文化的价值取向。
基于目前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凝练聊大精神
聊大精神的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将聊大精神凝练成为更为准确、生动、富有特色的文字,或者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以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的形式,将聊大精神的文字表述固定下来;广泛开展聊大精神的诠释和宣传工作,使师生广为知晓、深入了解、内化于心;围绕学校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学校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和传播学校的传统和精神,使广大师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水平,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者。
2、制度文化建设着重体现“以人为本”
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人性化的组织管理制度;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对人的培育, 充分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创业精神;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内容和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精神,把创新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贯穿于实践教育之中,形成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群体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接轨,形成自我管理的生活行为制度;在学校党政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干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形成一套科学的学生自我管理运行体系。
3、不断加强科学精神的养成
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确立崇尚科学的理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掌握科学的方法,自觉做到献身真理,追求真知;强化科研意识和学术意识,建立健全科研、学术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努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自由开放、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倡导广大教师勤于科研,专于科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反对学术浮躁、学术造假,营造以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为荣、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为耻的学术环境。
4、科学部署,全员行动,形成大学文化建设合力
针对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等不同的群体施以不同的大学文化教育内容,使我校文化建设理念、文化建设的方法、步骤和措施等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员文化建设氛围;进一步提升学校标示、标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制作与建设水平,从细微处入手,从一草一木中体现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精雕细刻;完善对外宣传工作制度,制定与实施对外宣传工作的激励办法,不断扩大和提升我校社会影响力。
5、坚持突出特色和亮点的大学文化建设原则
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发挥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打造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创建各种教育基地,打造我校教育基地建设的特色;注重培育、宣传先进典型,打造有较大影响的身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谱写校歌,科学表述校风、学风、教风,加强“东湖之约”、“聊大论坛”、“栖凤林”等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开展有效的社团活动,打造我校社团建设的特色;高质量进行校园规划建设,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环境;注重对我校文化建设特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6、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倡导以相关学术研究带动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传媒传播研究、校园舆情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造型、艺术语言等。学校可通过政策设计鼓励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也可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客体,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
7、加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
建设好校报、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文化阵地,使其更多地承载文化内涵,更多地宣传大学的精神、理念及学校的优良传统,更多地承担起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让广大师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加强校园互联网建设,使其成为大学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师生交流、学习、参与学校管理、展示才干的舞台,还要坚持用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校园网内容,让网络成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充分利用学术论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文化角、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多种形式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建设内涵;抓好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俱乐部、老年活动中心、校史馆、展览馆、文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文艺和体育活动,丰富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生活。
8、提炼、培育聊大文化符号,形成聊大文化标识
可从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典型人物、标志事件等方面,通过概念设计、文艺创作、标志性活动设计等方法,打造带有鲜明聊大特色的聊大文化符号,使之成为可继承、可宣传、可识别的聊大文化标识。比如,可作为环境建设标志的图书馆,聊大讲坛、东湖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向阳花开》等原创作品,都可以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可在原有活动基础上,本着个性文化秩序化的原则,鼓励和着力培育多种校级标志性文化现象,对有良好激励效果的校园文化人物和活动进行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