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聊城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李校长代表学校在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办一流本科
———聊城大学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报告(2011年9月29日)

尊敬的宋承祥副厅长,老师们、同学们:
  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召开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祝大家节日快乐!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自上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国家和省有关教学改革文件精神,狠抓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教育理念不断更新。2002年2月,我校更名为聊城大学,实现了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学校党委、行政认为,学校更名,“更”的不仅仅是名字,而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为此,学校党委适时开展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讨论活动,凝聚全校智慧,确立了走“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并将2003年确立为“教学改革年”,围绕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2005年底开始,学校顺利实现了从“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统筹并举”到“内涵外延并举,以内涵建设为主”,再到“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的三次发展战略的调整,牢固确立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的思想。2009年11月,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办学理念。今年2月,学校八届四次教代会通过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新突破的新目标。在以上学校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中,我们都紧紧抓住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学校改革发展中积淀的“超前半拍效应”,超前谋划、科学决策,牢固确立了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学科为龙头,所有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上级有关专业建设文件精神和学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积极进行专业调整,强化文理等传统优势专业,积极扶持和发展理工等新兴应用专业”的建设原则,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培育情况为基础,巩固教师教育类专业,强化基础文理类专业,有选择地发展农工经管类等应用型和高新技术类专业,专业领域大大拓宽。本科专业由51个增加到78个,新增27个,其中,应用类专业占新增专业总数的66%,学科门类由9个增加到11个,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类专业、基础文理类专业与农工经管等应用类专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在2011年省教科所组织的全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我校共有23个本科专业名列全省高校前三名,绝大多数名列前十名。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校先后于2005、2008年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国防生军政训练类课程”、“第一专业+辅修第二专业”、“按学院招生、按需要分流”、“订单式培养”等柔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和确立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开设数量,打破学院、专业的界限,实行课程互选,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可选程度;在涵盖面较大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中,实行分级教学;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和示范体系。
  构建了由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课外学术和科技活动、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项目等组成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2008年学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以来,着力推进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支教和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努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适应期”转变。
  牢固确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认真制定并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纲(第二课堂)》等文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夯实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具有聊大特点的大学生德育工作路子逐步形成。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我校制定了以6大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聊大校发2008[特2号]文件),重点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学校牢固确立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利用评估,查缺补漏,狠抓质量建设,大大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3门,山东省高校基础学科专项资金课程项目12项,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优秀教材5部;山东省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教研立项9项,省级教研立项13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9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奖26件(其中一等奖5件,总成绩列全国高校前列)。质量工程项目、获奖成果数量和层次均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
  同时,成人高等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校共有成人教育在校生1万余人,本、专科专业80余个,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山东省首批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1门。在2005年全省高校函授夜大教育工作评估中,我校成绩优秀。
  总体来看,自上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我校的教育规模和教育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由279人增加到117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49人增加到306人,并有138人被聘为校级优秀人才。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显著增强,省级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从6个增加到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从1个增加到17个,年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从23个增加到107个、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由4项增加到24项、科研经费由百万元增加到千万元。教学条件和装备水平显著改善,校园面积由2000余亩增加到3200余亩,教室总面积由4.7万平方米增加到近5.5万平方米,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由1万余平方米增加到10万余平方米;多媒体教室由52个增加到21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不到1亿元增加到2.3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由160万册增加到230余万册。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2423人,本科毕业生毕业率年均在99%以上、学位授予率均在94%以上;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平均为90.4%,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累计通过率平均为99.7%;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30%以上,有的专业超过70%;学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2006-2011年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2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荣誉4600余项。我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踏实肯干、具有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予以报道。2010年,我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我校还多次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德育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获济南军区国防生培养工作特别奖,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等。
  同志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行政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是上级部门和领导亲切关怀和支持的结果,更是全校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广大学生刻苦学习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长期关心我校改革发展与教学工作的上级领导、向为学校教学建设做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主要经验
  回顾近10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一是抢抓机遇,坚持改革不动摇。在学校更名、本科教学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重大机遇面前,我校本科教学工作都坚持“超前半拍”发展,面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努力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多年来,学校党委、行政一直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了“全员育人育全人”的工作理念,无论是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还是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的人员,都以服务教学,服务育人为己任,广泛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三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教学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一直把教学工作与科研、人事、后勤等各项工作统筹考虑,正确处理教学中心、科研先导、学科龙头的关系。在教学工作中,通过编制“十一五”教学工作规划,对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总任务统筹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先行试点,逐步推开,通过2005年、2008年两次编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我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绩。
  四是必须坚持制度的规范与建设。学校深刻认识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证。2003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围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本科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深化学分制改革等一系列教学及教学管理文件,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二、机遇和挑战
  同志们,在总结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面向新的历史时期,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
  一是国家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国家战略也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发展目标。这些都为我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全国来看,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还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任务,以及“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式新路子,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从我省来看,省政府提出的五大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对我省高校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的要求。从聊城来看,作为本地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聊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特别是铝、铜、化工等五个千亿产业园建设,也对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学校当前的发展水平为举办一流本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37年的发展,我校已近“不惑之年”,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基础研究和部分基础学科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已经凸显,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师资队伍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办学生机与活力日益增强;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组织办学能力明显加强。可以说,学校当前风正气顺、人和业兴,“超前半拍”效应深入人心,形成了推动学校全面内涵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为我校下一步举办一流本科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因地处欠发达地区,在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还面临着“两个不适应”,即当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个体差异化、需求多样化、成长多元化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能完全适应。具体来说,我们至少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是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单一化、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各学院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基本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集体实训和统一的目标要求,采取大班授课、进行统一考核,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手段等完全“同质化”,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学习内容的空间很小。
  二是高水平师资不足。首先是总量不足。因区位劣势,我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引进困难。其次是结构失衡。目前我校高水平师资主要集中在传统专业领域,某些新兴专业高水平师资亟待加强。另外,个别教师投入教学精力不足,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研究不够,课堂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教学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个别单位和管理人员主动、热心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仍达不到要求;有的教师不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的还不能严格遵守课堂教学规范;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和沟通不够;有的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甚至完全忽视板书;个别学生还存在迟到、逃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愿意做笔记、做作业等现象。
  四是生源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山东省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省大学适龄人口将比2008年下降50%左右。生源总量的下降,将导致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压力增大、生源质量降低。今年我省高考录取最低分数线仅为180分,许多民办高校面临倒闭的现实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源紧张”、“生源质量”等严峻问题已经暴露在所有高等学校的面前,高校之间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三、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一流本科,着力培养信念执著、人格健全、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学术潜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工作任务
  进一步强化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师生为本、以教学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切实推进以通识教育改革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基于学分制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作为我校传统与特色的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提高的保障体系,形成符合现代大学理念、现代大学规律、现代大学功能,彰显现代大学精神要求,具有我校特点的、优势和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体系,举办一流本科。
  (三)关于“一流本科”的建设标准
  我们提出办一流本科,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一流本科。当前,对于一流本科的标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汇总了大家的意见,供大家讨论。
  我们认为,所谓一流本科,就是至少应在我省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名列前茅。具体来说,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先进可行,特色鲜明;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在各行各业中优秀人才辈出;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充足的品牌特色专业、一流的课程和课堂教学、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条件、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除此之外,还要能牢固确立科研先导的地位,处理好科研是源、教学为流的关系,能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够以科研促教学,注重把体现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和前沿性,并取得显著成效。关于一流本科的标准等,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论证,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点,符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方案。
  同志们,从我校当前的实际来看,我们要办好一流本科,重点是在继续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高举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实施九大质量工程,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四)质量工程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主动对接山东“蓝黄”战略,服务区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山东省两个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进一步强化并彻底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通过实施本科教学九大工程,带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一是实施“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现代大学教育应该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既要保持管理的规划统一,又要注意因材施教,解决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创新本科培养模式。
  “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为三个学段,进行两次分流,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程,称为通识教育学段;第二学年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开设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教育学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至第四学年,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称为分类培养学段。在两次分流基础上提供三种培养路径。新生入学时按大类招生,到各学院进行通识教育阶段的学习,在通识教育学段基本结束后进行基于个人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专业分流,在专业教育学段基本结束后进行基于个人潜质和就业求职意向的分类培养分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学术、应用创新和特殊需求等三条发展路径。
  以上三个学段各有定位,各得其所。通识教育指的是一种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人文素养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精神高雅、博闻多识的公民;专业教育指的是相对集中的学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则是指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兼顾学生就业、升学、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需求,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就职意向再次分流,分别进行专业学术教育、应用创新教育、特殊需求教育培养。
  在实施“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学院还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学人等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路子。
  二是实施特色专业培育工程。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我校专业主要包括教师教育、基础文理和农工经管三大门类,不同性质的专业需要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但是,我校部分专业制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都依旧偏重基础理论,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差异性和应用性,这种现象在某些应用性专业表现得尤其明显。
  “十二五”时期,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现有专业的结构。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改造和提升基础文理专业,集中力量发展一批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整合相近学科专业,改变同一学科下各专业分属不同教学单位的现状,实行集约化发展。改革现有教学经费拨款机制和招生名额分配办法,对报考率、就业率低,学生调剂率高,专业基础薄弱、建设质量差的专业,要压缩办学规模,减少招生数量,或者实行隔年招生的办法,直至停招停办。
  按照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原则,制订与本学科性质相符合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心理教育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基础文理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提高农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到“十二五”末,通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力争建成4-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以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为支撑,从一级学科入手,逐步形成3-5个专业渗透、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群。
  三是实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工程。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我们必须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在综合性大学举办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新路子,创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全省起示范作用的省级重点教师教育基地,并力争进入国家队建设行列。
  不断加强教师教育学院建设,进一步整合相关学院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课程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资源,形成教学团队。根据师范生培养规模确定专任教师数量,鼓励引导优秀教师为师范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积极吸纳齐鲁名师、特级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等中小学一线名师,参与师范生培养和专业发展指导。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中小学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与地方合建教育教学改革团队。
  不断优化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大类招生、分段培养、二次选拔”的中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小学、幼儿园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确保5门以上的教师教育课程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完善“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的改革,加强与县级教师教育基地的联系和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培训网络。
  按照“共建、共管、合作、双赢”原则,以教师教育学院为依托,在教育厅领导下,与市政府签订教师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加强校地共建。明确教师教育管理中心、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院和各个相关学院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责,确保教育管理体制运行顺畅。参照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标准,确定我校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内核和关键点,整体规划基地办学条件,强化我校在鲁西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争取“国培计划”。继续加强教师教育研究院建设,落实项目经费,支持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研究,加强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其质量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要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师授课形式和学生学习习惯。任课教师必须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堂讲授特别是板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要自觉注意仪表仪容,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对课堂笔记和作业提出明确要求。
  要强化教学方法研究,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学习、共同参与,构建一种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并在合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每年设立30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加强教研教改项目的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从校级项目中培育省级、国家级教研教改立项。
  狠抓优质课程建设,力争课程建设新突破。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为重点,立项建设60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从中培育1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着力建设20种校级规划教材,力争我校省级优秀教材达到10种以上,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达到5种以上,分别给予经费支持,发挥示范作用,全面带动我校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五是实施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大力引进名师教授和国内外名牌高校的优秀博士,进一步加强校内教师队伍的自主培养,形成一支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队伍;继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优秀教师留在教学一线;划拨专项经费,每年资助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访学,提升学术视野。
  加强各级教学名师的培育与评选,“十二五”期间,评选50名“聊城大学教学新星”、50名“聊城大学教学名师”,培育10名“山东省教学名师”。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鼓励创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十二五”期间,分批建设20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培育6—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新突破。
  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逐步试行教学岗位、教学科研岗位和科研岗位的分类管理与考核。对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探索设置教学岗位教授。严格教师考核,把学生评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不好的教师,不再聘任其承担教学工作。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引导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宣传我校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
  六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逐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院级管理机构与功能,提升院级机构的实验管理力度;逐步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学和管理人员队伍;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技术研究,积极推行独立设置实验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方法。
  分类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教师教育、基础文理、农工经管类专业的不同特点,分类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教师教育、农工经管类专业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采取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文理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环节,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延长为一年。在教师教育专业中深化、完善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在农工经管专业中推进顶岗实习;同时,推动校企、校地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规定实践教学标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学生科研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发挥学校科研资源优势,鼓励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向本科学生开放,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申报创新基金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种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
  七是实施国际合作交流工程。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对地方高校来说,实施国际合作交流工程,具有特殊意义。
  树立“国际定位、国际视野、国际发展”的国际化办学意识,建构“学校主导、项目驱动、统筹规划、协作联动”的国际化办学运行与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我校国际化办学进程。
  继续开展与国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工作,鼓励在校学生通过各种留学项目到国外交流与学习,利用寒暑假,尝试与港澳台以及国外高校合作互派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启动并全面实施“留学聊大计划”,到2015年,来校留学总人数达到800人次。
  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专业、学科领域,注重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教学研究,引进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试点试用国际著名大学教材,继续推行双语教学。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项目,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通过在职培训,增强我校教师与国际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做好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
  八是实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从教育形式上看,成人高等教育是与全日制教育并列的高校承担的两大教育任务之一,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以培养“合格的实践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的目标前提下,注重成人学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教师从传授知识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推动师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优势,采用“远程+面授”教学方式,将书本教材、视听教材、网络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逐步构建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学平台,逐步使网络教学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加大对成教专用教材编写和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创新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与企业、部门双向介入,生产、工作和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和鲁西化工、中通客车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新的证书体系,构建项目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相通的“立交桥”;大力推进学年学分制,增强成人学习的灵活性、开放性。
  九是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工程。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对突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加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力度。重视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自主学习条件。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引进和使用国内外著名高校优质课程资源。以精品课程为重点,研制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50门校级网络辅助教学示范课程;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应在5年内分期分批完成课程全程录像并在校园网上共享,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启动校内教学名师示范课资源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将教学名师教学录像上网,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全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一切服务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
  我们要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方略,营造“人人为教育之人、处处为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全校教职工以身作则,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只要身在校园,就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当中。
  各级党、团学组织要自觉担负起人才培养的德育工作,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下功夫;学科、科研、人事等管理部门要自觉在保证科研促进教学,引进高水平师资等方面下功夫;宣传等部门要在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上下功夫;后勤系统要在继续高举“三服务两育人”旗帜,牢记后勤服务宗旨,优先做好教学工作的服务保障和装备条件保障工作,创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上下功夫。总之一句话,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
  二是大力推进大教学观、大育人观指导下的“书香校园”建设。大教学观、大育人观指的是一种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其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文理兼通、精神高雅的“人”。这种教学观和育人观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努力实现文理渗透、学科融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大教学观、大育人观培训,定期召开教学育人研讨会,帮助教师树立大教学观、大育人观意识;让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宽广的知识结构、健全的思想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推进书香学院文化建设。通过各学院的组织和主导,推动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人文、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全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书香学院文化建设要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和学习紧密结合,与大学生通识教育紧密结合,与落实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纲(试行)》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的组织作用,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社团与第一课堂、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达到相互沟通和补充的育人效果,打造文理交融的校园文化。
  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师工作要求,严格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严肃教学纪律,修订、完善《聊城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对教学事故责任人要予以严肃查处。
  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机制。完善教学督导、信息收集、反馈和调控机制,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反映到职称和人才评定中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现有学生评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探索教学评价的新方法。
  四是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国家的要求,必须贯彻落实。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主讲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课程教授来校讲课。探索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导学课,激发新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定期督查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并予以公布。
  五是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本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全校上下要真正形成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从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明确并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责任制。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学院(部)党政一把手是学院(部)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校主要领导将定期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教学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总结、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学院(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建立教学工作统筹机制。建立健全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由主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把教学管理的各项责任与任务落到实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全力抓、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同志们,让我们在上级部门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用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高效的作风,积极投身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中去,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办一流本科的宏伟目标,促进学校全面内涵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