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聊城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站!

构建大思政格局 凝心聚力立德树人

当前,高校面临五大挑战:西方大学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办学观的挑战;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青年争夺的挑战;多元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挑战;多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新媒体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完成好战略、固本、铸魂“三大工程”,作为高教管理者,必须不断强化政治、责任、阵地和底线四个意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大思政格局,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落实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根本遵循不“脱轨”。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材。高教事业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核心的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最关键的是在每位师生心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用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师生头脑,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引以大道”,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不移跟党走。

二、加强思想阵地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为此,要通过顶层设计来“构筑阵地”和“争夺阵地”。“构筑阵地”的关键是“建阵地”,建好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加强教师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继续开展教学改革,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用好校外实践活动这个重要方式,使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加强对各种讲座、论坛、学术沙龙等的引导管理。“争夺阵地”就是要抢占网络媒体。青年在网上,网上有政治,网络有“颜色”。要主动学习新技术,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在机制建设上,要统筹资源,把机构建设好,把人员配备好。在阵地建设上,既要把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修好,也要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学生系上“安全带”。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必要的意识形态斗争,防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青年学子进行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渗透。

三、提高师生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突出“四个相统一”,使每一名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生活理念、奋斗梦想融入时代主旋律和“追赶超越”的主流之中。引导师生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坚定在党领导下。推进以“学党史、学历史、学校史”为主题的“三学”教育活动,把“中国梦”主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三学”活动全过程。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创新大学精神,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作风,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把“三项机制”落到实处,激发教职工的动力、活力和压力,让“三项机制”运用的过程,成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上水平的过程。

四、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确保政治安全、师生安全、干部安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防范措施;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高校及周边安全环境的调查研判,预警各类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与应急预案,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学生矛盾隐患的排查工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五、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确保高校党委对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上积极拓展思路,全面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把握“集体领导、党政合作、科学决策”三个关键点,充分实现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规范“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化、常态化、人性化,把党组织建在教学团队中,建在科研团队中,建在学生社团中,建在互联网上,使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严格依法治校,构建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完善师生员工参与校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形成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育人方向,点亮理想信仰的火炬,紧扣追赶超越的目标,我们教育事业必能凝聚更多正能量、激发更大创造力,实现桃李满天下的社会高教发展的春天。

[责任编辑:李澍]